华为赞助的国家队-华为 赞助
华为搞IDM现实吗?
据说华为当前有这种想法,自己小规模的搞IDM,自己建立一整套生产体系来应对当前的芯片困局,但是这种难度是相当大的,未来能实现的可能性相当小。
首先是资金投入问题: 自己建设一整套的生产线首先就是得投入大量资金。华为每年也就几百亿利润,以2019年为例是627亿净利润,折合下近90亿美元而言,这笔资金看上去挺多,但如果真要砸到IDM的建设上,就非常杯水车薪了。
芯片制造端各种设备,掌握代工技术,包括芯片设计使用的EDA软件,这投资没上千亿是搞不定,即便是小规模的IDM也得几百亿的资金,这对华为来说就是一种负担了。
华为自身还有其他业务线,尤其是通信领域是自己 的根基,不可能将所有资金都投入到IDM建设上,否则就可能影响自己的主业。但如果没有大量资金的投入,IDM的建设又将是一件漫长又遥遥无期的事情,短期也是出来成果的。
其次是人才问题: IDM建设光有钱还不行,还得有人,国内这块总的人并不算多,有传言华为正在接触了解国内这块的人员储备情况。
目前我国半导体产业的人员其实还是挺欠缺的,这几年互联网高速发展引发了很多人才流向互联网,导致其他一些领域的人员流失很严重,实体制造业由于薪资相对偏低都引发“劝退”潮流,半导体相关不少人也都跑向了互联网。
所以,大家别看我国互联网很发达,但其实这并非好事情,一是这种发达很虚幻,只是应用层面上的发达,核心技术一旦被掐断立马嗝屁,二是导致了不少其他领域人才的流失,影响长远发展。
整个行业发展不足的问题: 现有我国整体IDM建设也是很欠缺,很多核心领域技术都没有或者落后。28nm节点光刻机按规划是今年下线,如真能实现到量产还得1~2年,而EVU光刻机的研究规划节点是到2030年;代工技术中芯也只掌握了14nm,真正的7nm制程要等到N+2技术,这至少又得2-3年时间实现。
如果让华为自己建设IDM,光刻机这块最多也就等国产28nm节点的设备,不可能自己去研发,目前这设备差不多就是在以举国之力研发,单靠华为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代工这块华为倒是可以自己搞,我觉得会比中芯的进展更快。
剩下还有EDA这类芯片设计软件,这又是另一个维度的问题了,你要让华为这样一个硬件为主的厂商建设怕是悬。
Lscssh 科技 官观点: 综合来说,华为真要自己建设IDM难度是相当大,本身国内基础薄弱,再让华为自己从零开始建设,这困难绝不是我们外人能想象的。当然,现有小道消息也的确传出华为要自建IDM,至少目前是在了解这块。我想华为是真有类似的想法,但是否真要建设实施怕是还很难说。
这个愿望其实并不美好,华为也不会这样做。
要说透这个问题,首先基本概念还是要讲一讲的。
芯片企业的两种模式所以,要想IDM,真的没有那么容易。 但仅仅因为困难,就让华为放弃IDM吗?远远不是,再看第二个原因:
砸钱、砸人、砸时间,看运气,芯片制造就是这么费费钱。
先说芯片设计,没个几亿美元打底,咱就别说在设计芯片。拿小米2017年澎湃的例子,澎湃S1的表示并不尽如人意,S2更是至今仍未亮相。碰壁之后,雷布斯感慨道:“ 芯片行业10亿起步,10年结果 ”。小米在开发澎湃1芯片时,用的也是高薪挖人,甚至有些技术数据也可以用钱来买,但10亿元花出去后,而得到的却是28纳米落后的芯片制程。
这还只是芯片设计行业。而芯片制造行业,更是恐怖。你看看台积电每年的研发投入,2019年研发投入30亿美元,占当年营收的18%,这仅仅是芯片制造工艺改进上的费用投入。英特尔更是恐怖,达到了134亿美元,超过了华为2019年所有研发投入的总和。即便这样,英特尔也没能使自己的10nm制程改进到7nm,因为芯片的制造,不光要砸钱,要有高精尖人才,还要消耗时间,最让人恼火的还要看人品、拼运气……
简单的说,芯片制造就是砸钱、砸人、砸时间,看运气。但这并不是让华为放弃IDM的根本原因。
前方惊现国家队,民族芯片产业链崛起在即其实我理解题主的意思,真正渴望解决的是美国“卡脖子”的问题,而不是把“建立我国完全自主的芯片产业链”这一重任完全交给华为。事实上,再有几个华为,它也承担不起这个重担。事实上,在芯片产业链的建立和完善上,国家早已有了布局: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很有兴趣看看“02专项”的到底是什么,擦亮眼睛(看不清自己百度啊^-^):
有没有热泪盈眶的感脚,是不是突然发现,我们的国家,还是很有战略眼光的,早在十多年前的2006年,就已经为民族芯片产业链的构建而精心布局了。
有些人不服气,专项是建立了,那成果呢?
虽然多数还与全球最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我们一直在努力,特别是2018年“中兴事件”之后,上至国家、下至产业资本,纷纷清醒的认识到芯片产业链自主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泊来主义”销声匿迹,短短三年时间里,我国芯片产业相关企业简直可以说卯足了干劲,天天新气象。
大家一定都注意到了A股市场上刚刚崛起的芯片巨头:中芯国际。两个月前,中芯国际的市值还在千亿徘徊,而今天,2020年7月16日,中芯国际市值直接突破了6000亿。Why?
简单来说,中芯国际是上面的“02专项”的最终成果(不确切,因为中芯国际目前的产品线,用的是包含美国技术在内的国际技术)。更确切的说法是:中芯国际是国家“02专项”最权威、高效的验收机构,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链的闭环完整起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用。“02专项”的任何最新成果,都可以直接或间接的提升中芯国际芯片制造能力,也就意味着我国的芯片制造水平的提升。目前中芯国际与全球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厂商台积电的差距,大致在3-4年的水平。
而中芯国际背后的这条众多企业、高校构建起来的民族芯片产业链,正在为自已、为华为、为祖国、为我们所有人负重前行。在当前这种大环境下,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国芯片制造定能追上国际最先进水平。
总的来说,华为已经足够出色了,我们不该把过重的担子压在它一个企业肩上。在芯片领域,应该并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冲向了最前线。加油,中国!加油,中国芯!
一切没有不可能的事情,现在 科技 技术那么发达,搞这类研发的肯定会有考虑到今天的那样局面。华为有研发能力,再加上国内的 科技 公司很多,如果愿意一起合作共渡难关搞出来不是不可能,只是路会很长。他们那些国家的设备研发不也是白手起家吗。遇到事情要相信自己才有能力去克服困难。
IDM是指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ing,整合设备生产模式,是芯片领域的一种设计生产模式,这种模式白话说就是啥都自己做,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到测试,一家公司覆盖整个产业链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对公司实力的要求非常高,全球也只有有数的几家公司有这样的实力,如英特尔、三星,德州仪器等超大型公司。
业内知名人士爆出华为打造IDM模式,正在与华虹半导体和中芯国际合作,随后华为招聘光刻工艺工程师的消息传开,再是华为在16年的光刻技术的专利被挖出来,现在,上海微电子又在倒苦水,认为华为最近挖人频繁,华为搞到了上海几家半导体设备商的员工通讯录,除了总经理级别,基本都接到了电话,有些人甚至是直接放下手头的工作就走了,上海微电的02项目都没法完成,老总为此还闹到了工信部。
芯片设计EDA软件美国三家公司占了大部分份额,ASML公司的光刻机比上海微电子先进了两代,台积电已经研发5纳米,中芯国际才14纳米。这种情况下,华为搞IDM现实吗?
我的回答是:现实,虽然挑战性很大,但成功的可能性非常高!
在EDA软件包领域,不管是和国内华大九天等软件公司合作还是自己弄,以华为的软件研发实力,一年就搞的出来,经过2-3年的应用迭代,软件将非常成熟。
在光刻机领域,虽然光刻机有40万零件,但国内技术或工艺精度上还没突破的零件估计也就几百个,核心的光学镜头、极紫外激光源、双工件台,技术攻关可以突破,而且,光刻机的原理早已突破,瓶颈在于零部件的工艺精度,解决工艺问题是华为强项。现在上海微电子已突破了28纳米光刻机,华为挖了很多光刻机方面的工程师,即直接可以28纳米起步。
1、资金方面:华为有1400亿现金储备,如果这两年暂不分红,华为现金储备可轻易达到2000~3000亿,投入1000亿,资金方面不是问题。
2、人才方面:华为的软件实力非常强,材料专家是世界级的,光学领域可以挖德国日本专家,光刻机方面已经挖了上海微电子很多人,加上华为强大的IPD研发流程,所以工艺上快速突破是有可能的。
3、市场方面:根本不用愁。
华为有强大的IPD研发流程,有CMM软件成熟度评估体系,所以一旦正式立项,一年内应该可以开发出28纳米光刻机,两年内可以达到7-14纳米,3年内可以达到5纳米水平,5年内可以追平ASML,和中芯国际一起追平台积电。
一旦华为在EDA软件、光刻机、芯片上追平美国、ASML、台积电,则中国的芯片产业将碾压美国,中国将从芯片进口国变成出口国,美国的EDA软件公司走下坡路,高通英特尔会倒闭,台积电也很快顶不住。。
美国对我国的软件、芯片封杀彻底失败,华为IDM对于中国 科技 界的意义就像当年的两弹一星。
华为也从此将成为一个全能型选手:
1、通信设备pk爱立信诺基亚
2、企业业务pk思科
3、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pk苹果三星惠普戴尔
4、鸿蒙系统pk谷歌
5、 汽车 自动驾驶系统pk谷歌
6、EDA软件光刻机芯片pk美国三家EDA软件公司高通英特尔ASML台积电
基本上是一人单挑美国几大高手。
如果5年后,华为在EDA光刻机芯片上追平了,以后外国就没什么能够封杀华为了,华为在10-20年后,产值将达到5000亿美元以上,将超过苹果丰田三星,成为世界第一 科技 制造企业。
光刻机成功的可能性有80%以上,华为搞IDM非常正确!非常支持,希望华为成功!
华为云、阿里云、天翼云,谁来撑起政务云的天?
近年来随着政务云用户对资源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其所支撑的业务范围也随之扩大,如今的政务云已经成为数字政府、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基础设施了。据工信部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政务云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653.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2.35%。
随着政务云市场的逐年扩大,相关的行业竞争也进一步加剧。当前,政务云市场的参与厂商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为代表的基础电信企业;二是以浪潮云、华为云等为代表的传统IT技术企业;三是以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四是以神州数码等为代表的系统集成商。 总之,各类云玩家的背景虽然不同,但对政务云市场却都是势在必得。
难以忽视的G端市场
那么,为何众云服务巨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政务云市场呢?这或许与政务云市场本身的特点分不开。
首先,政务云市场规模巨大。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政务云发展白皮书(2018)》预测,至2021年,政务云将以813亿元规模占国内云计算市场总规模的43.8%,几乎接近于中国云服务行业的半壁江山。另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21年-2026年中国政务云市场将不断发展,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800亿元,其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其次,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正助力政务云加快落地速度。 从2017年《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推出,到2018年《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各种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极大地加快了地方政务云的落地速度。
远的不说,2019年6月份云南省政府推出的“数字云南”项目,就将预计的总投资额提到了1033.44亿元,涉及地方政务云项目达到了210个,仅此一个项目就吸引了包括中国移动、华为云、腾讯云等一众巨头前来分食,足见地方政务云项目的吸引力之大。
另外,疫情的到来也进一步催化了政府上云的速度。 据前瞻研究院整理的工信部数据显示,2018-2020年中国政务云市场的增速分别为31.3%、25.7%、42.3%,其中2020年政务云的增速就较前两年上升了10多个百分点,不难看出疫情对行业产生的影响。
据悉,在我国现存的334个地级行政区中,已经有235个地级行政区已经建设或者正在招标建设政务云,整体占比可能已经超过70%,放眼未来地方政务云升级还将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华为云一马当先
据IDC发布的《融合创新,走出内卷-- 2020政务云服务运营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华为云在政务云市场占有率达32.2%,蝉联中国政务云基础设施市场份额(IaaS)第一。相比去年同期,华为云在占领接近3成政务云市场份额的同时,依旧保持了约20.3%的快速增长,已经显示出了明显的马太效应。拉长时间来看,这种马太效应是华为长期累积的结果。
首先,其政务云业务起步比较早,因此其在政务云项目建设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建设经验。 政务云市场客户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务云市场的拓展比一般企业云项目的推进要更严格,云服务企业与地方政府建立信任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先入为主的品牌往往更占优势。
作为ICT运营商,华为一直与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等国企部门保持着紧密合作,这种合作关系使其在推动国企参与地方信息化建设方面,扮演了特殊而重要的角色,而这种角色也对其参与地方政务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于2012年与中石油在新疆克拉玛依市共同建立的数据中心项目(智能油田项目),就是其推进地方政务云项目落地的最早例证。
由于起步较早,华为云在政务云市场树立了绝佳的标杆效应,在政务云核心的两大市场华为都占据了领先优势。据公开的2020年政务云基础设施市场份额数据显示,2020年头部6家厂商占据了整个市场份额的90%,其中公有云市场头部4家厂商占到了82%,专属云市场头部3家占到了87%。而无论是在公有云市场还是专属云市场,华为云均列居前三的位置。
其次,华为云拥有很完整的云技术生态和渠道销售能力。 在运营能力方面,华为推出的华为云Stack系统,可以帮助客户实现多云多资源池的统一管理,可同时支持华为鲲鹏与x86架构混合部署,具备多级运营运维能力,可灵活适应政企组织架构,实现用户视角一朵云。在服务创新方面,它通过统一的华为擎天架构,可在本地数据中心为客户提供与华为云一致的云服务使用体验,可同步包括AI、大数据、IoT、区块链等10大类云服务技术。
另外,华为云还联合1000+ISV伙伴合作,为政企客户提供2000+联合解决方案,并通过华为云Marketplace混合云专区,让客户在本地管理界面上就可以一键获取海量优质行业应用,由此形成生态级别的云服务体验。
同时,华为云还通过在全国30多个省级行政区建立代表处(本地与区域结合),派驻城市总经理不断下沉攻占地方政务云市场,这也使其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就将政务云业务,从几年之前的90多亿做到了2020年的170多亿。这种方法也被后来的腾讯云、阿里云所借鉴,并得到大力推广。
阿里云积极求进
作为国内云市场的龙头老大,阿里云对于政务云这块大蛋糕自然也不会放过。近年来阿里云更是积极展开攻势,对相对头部的华为云、浪潮云等厂商形成直接冲击。
据未来智库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阿里云在政务公有云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23%,相比华为的32%,仅有9个百分点之差了。据中央政府采购网数据显示,截至2020三季度阿里云在中央国家机关云计算采购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50%,已经覆盖了包括人社部、交通部等诸多部门。
除了中央机关之外,阿里云与地方政府部门也达成了多项合作,其目前已经在为北京、浙江、江苏、贵州等多个省市的数字政务系统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了。结合各方面情况来看,阿里云能够在政务云市场加速向华为云、浪潮云等头部追赶,与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应用生态分不开。
一方面,阿里云完整的自研技术体系,能够满足政务行业对IT信息系统供应链自主可控的要求。 如阿里云自研的云操作系统飞天系统,可以实现“一云多芯、一云多态”,可以适配X86、ARM等不同技术架构,以及本地云计算、现场云计算节点、边缘云计算等多种场景应用形态。此外,其还拥有自研的架构神农架构、存储系统盘古、自研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自研AI芯片含光800等,这使其得以形成从底层硬件到中层再到应用层的自研产品体系。
庞大丰富的自研技术产品应用,使阿里云能够最大适配复杂政务云场景的应用条件,大大提升政务云的灵活性和可控性。
另一方面,随着政务云行业的成熟度提升,阿里云在综合自身安全、PaaS服务、政府数据运营等方面的综合生态能力,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可和重视。 相比此前,如今的政务云市场日益开始从“业务上云”向“数据智能”的应用场景转型。如疫情期间大量使用的行程码、 健康 码、国家反应用推广等各类便民服务应用的出现,都是政务云向应用领域延伸的重要体现。
在此背景下,具备IaaS、PaaS、SaaS、DaaS(数据即服务)等综合云生态体系的厂商,更加受到政府部门的青睐。阿里云凭借在政企业务领域多年的深耕,已经建立了庞大的云生态体系,这使其在与单一云服务厂商,争夺地方政务云项目上具备很强的竞争优势。据目前公开的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仅仅阿里云的城市大脑项目就已经在杭州、上海、澳门、海口等十多个城市落地,其他地方项目也在进一步推进中。
天翼云穷追不舍
放眼整个行业,阿里云、华为云固然厉害,但以天翼云为代表的“国家队”,在政企云市场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
据IDC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政务云市场规模为81.4亿元人民币,天翼云以25.3%的市场份额位居政务云前列。据悉,目前天翼云已经承载了超过20多个省级政务云,300多个地方政务云,并参与了超过1000多个智慧城市项目的建设,已成为国内通讯运营商云服务中的领头羊。而天翼云能够走到这一步,与其得天独厚的自身资源分不开。
首先,其云服务“国家队”的身份,使其在获取政府项目方面带有“先天优势”。 虽然说在做政务云项目上,优先考核的还是云厂商自身的技术实力和资源能力,但良好的政商关系和资源对政企项目的获批,也是不可或缺的。作为国企中间为数不多的“几朵云”之一,天翼云始终牢牢占据头部位置,在资源能力不输其他企业的情况下,自然更有希望拿下较为重要的政府订单。
其次,天翼云背靠中国电信这棵“大树”,在接纳地方资源信息与渠道拓展上,明显强于其他云服务厂商。 作为中国三大运营商之一,中国电信的门店遍及全国地方,甚至一路下沉到乡镇一级,这使其对地方政务云项目建设的消息了如指掌,能够较早地掌握先机接触项目资源。与此同时,遍及全国的门店网络使其不必像阿里云、华为云那样另组团队,开拓下沉县市级项目,只需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即可以实现云业务的推广和销售。
最后,有赖于母公司中国电信的鼎力支持,天翼云在技术研发上几乎不设上限,这使其在各类核心云技术领域拥有了顶级云服务商的能力。 近年来天翼云结合自身网络运营商的身份,大力推进云网融合,全面升级天翼云技术,并在最新的4.0版本实现了“一云多芯、一云多态、一张云网、一致架构”的技术能力,这些能力已经与华为云、阿里云等顶级玩家不相上下。
凭借着多方面的强大实力,以天翼云为代表的“国家队”,正在不断缩小与头部云服务商之间的差距。以最新披露的2021年天翼云年营收数据来看,2021年天翼云实现营收279亿营收,已经超过了阿里云前三季度营收的总和(264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一年天翼云实现了100%的增速,远超阿里云的33%。若照此速度下去,天翼云追赶上阿里云只是时间问题。
一体化成政务云角逐新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政务云市场的逐步成熟,代表全新解决方案的“一体化方案”,正在成为头部云服务厂商,角逐政务云市场的新焦点。
第一,经过一个很长的建设周期之后,政务云的基础设施上云已经接近完成,接下来转向“整体协同运营”逐渐成为必然趋势。
如上文所述,目前头部的政务云服务商不论是华为云、阿里云还是天翼云,都已经实现了“一云多态、一云多芯”的全场景技术能力和全栈能力,并能够为政企用户提供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DaaS(数据即服务)的连续体服务的分布式云体验,实现从技术、产品、方案到服务的全栈式链接。这种全新的云服务模式不仅是主要云服务商的共识,还是其对政务云市场状况变化的最新对应。
第二,不论是哪类玩家,回归“用户”痛点来展开服务构建价值才是核心。 对于政府机构来说,数字政府也好智慧城市也罢,其对云服务的核心期望在于实现政府部门管理成本的降低,以及服务职能的转变。因此,在政务云的建设上,政府部门的核心期望,不外乎是在不增加政府人员和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提升政府部门的数字化能力,这也是厂商们参与政务云建设的核心考量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便利、灵活、因地制宜、量身定制的政务云建设,才是地方政务云建设的核心诉求所在。而要达到这一要求,相关的云服务商必然需要更为强大的技术实力,一体化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这种技术要求。
总而言之,无论是市场本身的发展要求还是用户的核心诉求,都使一体化厂商成为了政务云接下来的核心发展方向。而随着各路厂商纷纷介入其中,可以预见关于一体化的云行业竞争将成为接下来的焦点。
莱万节约华为要付违约金吗
要
据了解莱万突然中止与华为的合作,是因为当前众所周知的原因,《每日邮报》称华为支持俄罗斯免遭黑客网络攻击。华为方面对此已发表声明否认,称该媒体发布了假新闻。
而就是因为这一误会,让作为华为代言人的波兰国家队队长还是决定终止广告合同。然而在2022年1月,莱万还与华为续签了代言合同,有效期三年,而且合同的赞助费高达500万欧元,莱万做出的这一决定也会使他支付高昂的违约金,不过对于这位球星来说还是可以承受的。
华为在国外有多牛逼,终于知道华为为什么这么牛!
工具/材料
手机
01其实,华为在国外的地位,就类似于苹果在中国的地位。许多人疯狂追求苹果的电子产品,不喜欢国产,殊不知,在国外,我们得国产华为就是这么被热追捧的。
02华为以其低廉的价格,中高档的性价比荣获了外国友人的喜爱。其低端廉价路线在亚非拉很畅销。华为在欧美市场也畅销的很,和欧洲有一个国家还签署了协议,提供为本国的唯一供应商。
03华为的主业是通讯设备和服务,全球排名前50家的电信运营商有45家和华为合作。还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华为连续两年专利数量全球第一。苹果7plus上的双摄像头是华为专利。
04作为一家民营通信公司能和国家队中兴一起竞争,能和国外的一线品牌思科一起竞争,被很多欧美国家以安全为由挡在国门外的?狼?。目前华为荣耀和P,Mate系列的手机已经基本霸占欧洲市场,在美国比苹果还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