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篮球室-非常篮球之不可思义

麦迪与乔丹的缘分起点在哪里?

非常篮球室-非常篮球之不可思义

相比于费城、洛杉矶、纽约,芝加哥人口虽多却算不上顶级球市。之所以公牛能与湖人、费城、凯尔特人等豪门并驾齐驱,皆是因为篮球之神的光芒在漫漫15年里照耀着风城。还有他的好兄弟斯科特·皮蓬,才华横溢的二人以一种山鸣谷应之势睥睨联盟。

因为神与蝙蝠侠的存在,芝加哥公牛的丰碑常年屹立不倒。1994年至1998年,老迈的公牛们完成第二次三连冠,一举奠定了NBA历史第一王朝的地位。这一壮举在后人看来不可思议,实际上似乎又冥冥中自有注定。

在迈克尔·乔丹第一次退役期间,以及公牛完成三连冠前夕,曾发生过两件事几乎让皮蓬与乔丹分道扬镳。倘若蝙蝠侠没能陪神走完芝加哥生涯的最后一程,想必公牛王朝的威信力也会大打折扣。

来自领袖的赞美

在篮球领域内我已然拥有一切,再也没有前进的动力。所以,是时候结束我的篮球岁月了”。1993年乔丹第一次宣布退役,在父亲去世的背景下,篮球之神决定扔掉过去。领袖离队,皮蓬成为新的执牛耳者。可是他不太适应新角色,带队成绩不佳,季后赛道路更是磕磕绊绊。

1994年选秀大会前四天,公牛总经理杰里·克劳斯拨通了超音速(雷霆前身)主帅乔治·卡尔的电话,提出用皮蓬换取超音速当家球星之一的肖恩·坎普以及选秀权。为了促成这笔交易,克劳斯将皮蓬一通狂吹,说他是后乔丹时代最伟大的球星,得分、篮板、助攻、抢断、盖帽五项数据均是球队榜首。在NBA历史上,除了50大巨星戴夫·考恩斯外还无人做到。除去一些浮夸的辞藻,皮蓬的确是那个年代最全面的球星之一。

当时超音速的双人组是加里·佩顿和肖恩·坎普,两位顶级球星之间不太来电,所以卡尔对这笔交易抱有很大的兴趣。攻防一体的佩顿+攻守俱佳的皮蓬,搞不好会是一对叱咤联盟的组合。于是他拨通了正在棒球领域闯荡的乔丹,期望征求到这位皮蓬前队友的意见。

你当然该这么做,皮蓬能让队友变优秀,而坎普不行”。在与乔丹闲聊了一些棒球联盟的事后,卡尔终于从他口中得到了最期待的答案。于是乎他们在选秀前一天同意了这笔交易。谁曾想,球队将要交易坎普的消息不胫而走,“雨人”在西雅图的球迷们在街头大吵大闹,甚至给管理层打电话狂喷脏话。

这件事令时任超音速掌权者阿克利心中产生了阴影,不得不选择推迟交易。满心期待的公牛总经理克劳斯很生气,在选秀夜突然变卦,要求超音速支付大量的现金才肯完成交易。阿克利也是傲娇的主,见对方如此态度索性取消了交易。

从当事人的角度考虑,乔丹可能没有预料到自己会重回赛场。所以他把自己的伙伴大方地推荐给乔治·卡尔,结果交易一波三折胎腹中。谁又能说不是上天注定要乔丹实现伟业呢?

暮年之神的愤慨

1997年夏天,杀回芝加哥的乔丹率领公牛斩获两连冠,但是以克劳斯为首的球队高层又开始密谋着交易皮蓬。当时的蝙蝠侠32岁仍处于巅峰年纪,但他背上的伤非常严重,每场比赛打十多分钟就得下场休息。

彼时的公牛虽然看上去一片繁荣,实际上内地里勾心斗角。尤其是乔丹和总经理克劳斯势同水火。前者以球员身份助公牛登顶巅峰,后者以经理身份为球队挖掘引进了皮蓬、“眼镜蛇”霍勒斯·格兰特、丹尼斯·罗德曼、罗恩·哈珀等夺冠功臣,还力排众议将“禅师”菲尔·杰克逊从G联赛提拔为主教练。二人都觉得自己是公牛王朝的创造者,但是球队里的其他人并不好轻易站队。

特雷西·麦克格雷迪是1997年的第九顺位,身为阿迪达斯训练营的头号球员,其天赋之高可想而知。公牛高层对他垂涎已久,选秀前克劳斯告诉他:“我们要用皮蓬来换你”。麦迪甚至亲自去了芝加哥与其会面。

选秀夜麦迪坐在小绿屋里,脑海里一想到自己即将联手乔丹,甚至紧张地抖起腿来,“整个NBA的历史差一点被改写了。我去芝加哥见到了乔丹,见到了公牛的球员们,18岁的我对于即将发生的一切完全不敢想象

就在离交易达成仅有一步之遥时,乔丹得知了公牛管理层的意图。他直接向克劳斯发话:“你要是敢把皮蓬换走,我就直接退役!”于是乎,麦迪与乔丹的联手梦想无疾而终。

很多人都以为是乔丹阻止了这场交易,实际上当时的克劳斯恨乔丹一个洞,无论对方如何阻止他都决心要将交易完成。是公牛老板雷恩斯多夫站出来说话,他怕乔丹真的走了,新建球馆会因此上座率暴跌,所以才让乔丹在此次逼宫之战中取得胜利。

后来的故事妇孺皆知,乔丹与皮蓬以不可思议的表现夺得了第六座总冠军。尽管当时的皮蓬因伤病不复当年,可毕竟麦迪那时还小,不可能复制乔丹与皮蓬间的默契。这么看来,篮球之神的一怒,也是公牛成为传奇的重要一环。

客观地说,乔丹是皮蓬的球场导师,他俩不像斯蒂夫·纳什与阿玛雷·斯塔德迈尔那般灵魂同体,也不像勒布朗·詹姆斯与德怀恩·韦德那般缠绵粘腻。甚至于皮蓬的50岁生日大会,乔丹居然没有出席。

改编伟大恩格斯的一句话: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球队里的每一位球员都需要牢记最关键的东西,不能因为因那些鼠目寸光的蝇头小利迷失方向。伟大的两个人未必能成为挚友,但他们互相了解,在成就自我的路上谁也离不开谁。

求好看的小说

《天使未泯》(推荐)

《恶魔恋爱啦》 (推荐)(完结)

《当黑帮**遇到黑帮少爷》(完结)

《霸道王子》

《丫头!那小子看上你了》(完结)

《勇敢女孩,我要定你了!》 (完结)

《惹我你试试看》

《360°魔女恶魔大对决》

《乖乖女和小混混的爱情》(完结)

《赖定你了,我的平民大**!》 (完结)

《爱上女土匪》 (完结)

《柔情草遇上女校霸》(完结)

《校草的丫头》

《爱上恶魔》(完结)

《黑之银月恋》(完结)

《恶少,别惹我!》(完结)

《与帅弟同居的日子》

《我的任性未婚夫》 (完结)

《原来恶魔爱上我》

《凡间的恶作剧公主》 (完结)

《我的笑,只有你看得见》(完结)

《走色屋,霓花错草》(完结)

《咱大学里的爱情起跑线》(完结)

《淘气蔷薇刺美男》(完结)

《专属我的你》(完结)

《时空相错-爱无Why》(完结)

《蓝雨丝--情物语》(完结)

《我的校园偶像王子》(完结)

《Baby 你是我的!》 (完结)

《冰山恶魔亲吻狂》 (完结)

《拽女孩的专属拽王子》

《冷少爷的克星》(完结)

《飘雪三部曲》

《24K纯金爱情》(完结)

《我的睡王子殿下》(完结)

《奇才神话》

《爱定你》(完结)

《终极笑园》

《撞个恶男当男友》

-----------------------------------------------------------------

不知道楼主喜欢哪些,所以把我自已看过,感觉不错的给你吧......

有人说,守门员守点球难度太大了,国际足联为什么不把距离调远一点?

不请自来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想到了小时候一场决赛,我最终罚丢之后痛哭一个下午的回忆。

其实点球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惩罚在禁区内犯规的防守一方,如果放的太远,那就失去了惩罚的意义,不如直接取消点球好了。既然是惩罚,就需要有利于被犯规的一方,而点球就是一种奖惩,可这个奖惩真的不是很好吃。

先来说说点球最终玩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心理。作为门将来说,没扑出对方的点球一点毛病没有。点球点到门线差不多是11米的距离,球门宽7米多,这两个距离合在一起的话,那点球真的很容易罚进。而且有一项很有意思的数据,通过大数据的统计,球门的中间是得分率最高的地方,两侧反而是被扑出来最大的可能,可为什么球员还坚持罚两边呢?

说白了,这里面的心理就是过于自信自己的脚法。我自己罚点球的时候就是如此,每次都在挣扎要不要搞个勺子,但是考虑过后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决定推一个下角,球速和角度都差不多的情况下,进球的概率很高。可往往被扑出来也是这样的罚球。

真要到了大赛上,点球手此时的压力大到让人词穷,甚至会有想逃避的想法,因为真的怕罚不进。这跟你平时练习多少的关系也不是很大,因为还是心理上的变化。就像,训练你可以随意来,模拟考试说到底也只是模拟,和真的高考是两码事。但是门将就不同啦,那个轻松,还能搞点花样出来,比如移动到门线外面,如果进了还好,如果没进那门将是犯规的。

总之,这个 游戏 你看似是偏向被犯规球员,可真要罚起来压力真的不小,不然如果真的那么简单的话,球员在罚进点球后还会肆意庆祝下,太简单也不会如此兴奋了。所以,现在这个距离是刚刚好,太近就失去悬念,再远的话就没有惩罚的意义。

其实我们看过很多比赛,当有球员在禁区内犯规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点球,很多球员也会在禁区内假摔来骗取点球,认为点球是非常容易罚进的,但是结果却让人意想不到,很多点球都被扑了出来。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把距离调的远一些,这对于守门员来说会比较轻松一点,但是我们想一下,那是不是对罚球者有点不公平呢。

其实很多比赛对方球员在禁区内犯规,主裁判判罚点球,对于专业的运动员来说,只要进入禁区,在不犯规的情况下,就有进球的希望,而且禁区之门比罚点球更轻松,因为守门员来不及做准备,对于来球猝不及防。

而如果罚点球的话,守门员会做好充足的准备,而如果是客场作战,罚球者将会面对很大的压力,所以说,点球设置的距离,我觉得是公平的。

这还不算,如果说点球和任意球的犯规罚球方式一样的话,那就更好罚进了。如果进攻方在门将的一米距离被犯规,点球就在门前,那么更容易罚进,所以这么多年来,国际足联经过改革,把点球的位置设置在12码前,非常公平。

这个就像是篮球中的罚球一样,没有人去干扰你,全凭借个人能力,考验的是一种心理抗压,看似送分,但不知有多少球员就栽在这送分题上。

这个嘛,说来话长。

先说说我们为什么要罚点球?

因为防守方犯规导致进攻方错失了禁区内的射门机会,可是禁区门进球的几率也是非常大的,进攻方被破坏了一次有利的进攻机会肯定是不乐意的,但是这次进攻机会也不是必然进球的的,所以不能直接判给进攻方一个进球,所以权衡之后,就有了点球这一补偿措施。

但是啊,这个发球距离又是个大难题。

要是太近了,守门员根本反应不过来,罚球队员射门必进,那就失去了点球的意义。

要是太远了,守门员有足够的时间去扑出点球,那对进攻方来说又是不公平的。

话说顶级守门员平均扑挡的时间需要0.5秒,而12码以外的皮球只需要大概0.35秒就能飞进球门。

也就是说,在这场博弈中,点球手是占有先机的。那是不是意味着点球是个很简单的事情?

在经过无数的实验与实战之后, FIFA官方测出的数据是在12码这个距离,能达到79%的命中率。

12码这个距离,既能让罚球人员有80%的机会踢进点球,又不至于让守门员毫无扑出点球的希望,而且比例还能稳定控制在8:2左右。

进球与不进球的比例是8:2,二八定律,这是多么完美的一个比例啊!

12码,这是这是多么完美的的一个距离啊!

为什么要判点球,因为攻方已经杀到禁区里面,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八九十能够射门的,而在禁区里面的射门超过60%是会进球的,说白了也就是会得分,在这种情况下守方却犯规,就是破坏进攻,用手去挡住皮球或者在明知抢不到球的情况下,拉扯进攻球员,这种时候给点球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也是必须的。

点球在这种时候就是一种惩罚,就是告诉对方必须要文明比赛,虽然点球作为一种惩罚,但是谁敢打包票说点球一定能够点进,这样的人没有吧,虽然这个是点射,而且距离球门只有12码,换算下来大概就是11米,而球门的宽度是7.32米,高2.4米,球员在罚点球的时候,守门员是在球员起脚的瞬间选择一个方向扑过去,所以这种时候就只能靠运气,当然有的时候一些球员会选择角,会有打飞的情况,也会有打中门柱的情况。

有时候我们作为观众常常去想,距离球门这么近而且是在0干扰的情况下,球门那么宽那么高,竟然能够打飞,觉得很不可思议,但这就是赛场。

罚点球的时候大家都会很紧张,尤其是在决赛的第120分钟之后的点球大战。几年前皇马和马竞在欧冠决赛的点球,马竞就是因为太紧张了,连续几个点球没能得分,最终被皇马又一次摁在地面!点球基本上是比赛当中的转折点,随着VAR技术的出现,判罚点球会越来越公平!

加入增加了点球罚进的难度,就会增加禁区内的犯规,防守球员会想:我还有门将这最后的屏障呢……禁区内增加犯规,点球难度加大,导致前锋进球减少,也就导致比赛进球减少

长期积累下来大幅度的进球减少,以及比赛中犯规次数增加,将会大大降低比赛观赏性,球迷不再喜欢看足球,觉得没激情,足球这项运动的流入资金就少了,这项运动也就完蛋了……

猜想完毕。

足球比赛最刺激的地方就是其结果的不确定性,而无疑点球的存在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

常规时间内的点球:

几乎所有关于足球比赛规则的变革都是为了增强比赛的观赏性,换言之,大量的规则改动都是为了鼓励进攻存在。其中在禁区中犯规,被判罚点球几乎是其中的典型。

点球的判罚保护了进攻球员在禁区内的自由度,让防守球员在做防守动作的时候会有所顾忌。特别是现在,诸如VAR系统的介入,更加让防守球员在心态上有所顾忌。反向来说,这些规则都让进攻球员可以在禁区内充分表现自己的进攻才华。

如果将点球的距离调远,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降低了点球的命中率,换言之就是降低了足球比赛的进球数。反而会重新鼓励防守球员在禁区内作出凶狠的防守,对于现代足球的发展来说,这几乎是一种倒退。

点球大赛:

点球大赛对于球员和球迷来说,简直如同一场绿茵。心理的博弈要远大于其他,刺激,很刺激,非常刺激。之前FIFA尝试过的金球制固然刺激,但是相比于点球大战,这种刺激的持续时间太少。所以在目前的世界大赛上,FIFA还是更倾向于点球大战。

如果把距离变远,点球大战可能会变得非长冗长,刺激性也就降低了许多。

点球的存在就是为了加强足球比赛的观赏性,如果拉长距离,这是一种倒退的做法,必然不可取。

看看成功率就知道了,已经很远了。需要互射十轮的我还没见过。

要不要把点球点设到球场外去?真有意思,现在啥货都可以玷污足球了么?

因为禁区内犯规而判的点球本来就是照顾进攻一方球队的,人家已经杀到禁区来了,进球的机会就在眼前,而防守一方的球员却通过犯规来阻止进攻方进球,那么判给进攻方的点球当然就要有利于进攻一方球队,所以现目前点球点距离球门门线的距离也是合理的,如果点球点距离球门远了,那么点球的惩罚性质就大打折扣。罚点球的球员正常发挥的情况下罚进点球的几率确实很大,尤其是在日常的训练中,但正式比赛的时候,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球员的心理也会出现各种微妙的变化,罚点球的球员面临的压力其实比守门员更大,对守门员来说扑不住点球可以原谅,但对罚球的球员来说,点球罚不进就是自己的全责。而在那种互射点球决胜负的时候,罚点球的球员心理压力更大,所以经常会看到一些球员把球踢飞踢偏。足球的魅力就在于各种不确定性,也是考验球员的心理素质。

Stephen Curry库里:被低估(译)

Underrated

Stephen Curry (Golden State Warriors)

2001年夏天,我13岁,我们在田纳西参加AAU全国锦标赛。

我当时大概1米66,67,撑了也就100磅。

我们输的很惨,我自己打的更烂。

我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个我等待了一年的机会,一个能让我证明自己的机会,但是我却没有能够把握住,而且差的很远。这给我敲了一个警钟,好像一个真相大白的时刻,唯一一个解释就是:我根本不够好。

我记得回到那个Holiday Inn酒店的房间里生闷气。我并没有恼火,也没有因为输球而发火,我只是非常的沮丧。就像是乌龟缩回了自己的壳似的。我想我当时的感觉,正是这些大型比赛总会给人带来的感觉,再加上篮球这种残酷的环境:似乎我们走上的是一条一去不复返的路。我的父亲曾经走过这条路,而且进入了NBA。但是他的儿子呢?他连一个13岁年龄组的比赛都赢不了。

所以就像我说的,我并不是恼火,而是那种涌上心头的沮丧:所以呢?只能这样了吗?我根本不够好?篮球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就完了么?

对我来说,那一刻,我的篮球梦已经结束了。

但是正是那一刻,我的父母让我坐了下来,在那个田纳西的酒店房间里面,在那里,他们跟我说了一通对我来说这辈子最最重要的一段话。

我多希望我能给你看当时那段话的稿子,因为那段话里面有太多的金句了。大意就是这样的,母亲开头说: Steph, 这些话我只会对你说一次,说完这些,你的这个篮球梦,该是什么样的就让它自然发生吧。但是我想说的是: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撰写你的人生。不是什么球探,不是什么锦标赛,不是那些在某些方面可能比你做的更好的孩子们,更不是你的姓氏。这些人,这些事,都不能撰写你的故事。只有你能。所以你要好好的想一想,花点时间,然后来写你自己的故事吧,用你自己的方式。只要你记得,这个人生,这个故事,是你的。

这段话我真的从来不曾忘记。

这段话一直伴随我成长,它也一直伴随我的篮球生涯。这是我所得到的最好的建议,不管什么时候当我需要它,我都会想起我和母亲那天的对话。每一次我被冷落对待,或者被低估小看,或者甚至被不尊重的时候,我都会想到那个在酒店房间的对话,然后我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我告诉自己,没人能驾驭我的人生,除了我自己。

等一下,你现在不会是在想,这又是一个小孩被心灵鸡汤教育一番,然后马上所有事情都蒸蒸日上的童话故事吧?因为。。。

真的不是。

说真的,我当时真的太太不起眼了。

那个时候,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我特别的瘦。真的,我告诉你,我实在是太瘦了,不管怎么样,我就是没有办法增加体重。我和我的堂兄弟Will,有的时候会走到家附近一个小购物中心里面的GNC店(卖保健品的商店),在店里面盯着一个又一个货架上面的那些神奇的药品。我们从来没钱买什么,只是看着。但是我猜我们当时是想要试着…...怎么说呢?试着哪怕能呼吸进一些GNC店里有魔法的灰尘?我们会在店里面待20分钟,用意念吸收着这些大罐的神秘的药粉,想着:必须…...要…...长肌肉!

然后有一天,突然一下子,真的发生了!

我们变得特别的壮。

拉倒吧,我开玩笑的。我们根本就没有变壮。除了长高了几英寸以外,我高中时候的球员资料上面基本就是:矮,瘦,得分水平一般。

你能想到接下来的故事是什么样的吧?

我记得我得到的第一个对我有兴趣的大学,是我高中三年级的时候,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对我有一些兴趣。

或者说是“看起来”像是有兴趣。如果你特别仔细的眯着眼睛看,他们有兴趣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我的父亲从那里毕业的,我也曾经说过自己也想要进这所学校,而且我当时终于开始有了一些比较好看的数据。

当一个弗吉尼亚理工的助理教练说他会来我们学校见我的时候?怎么说呢。。。我当时真的眯着眼睛,把刚才说的都当回事了。

我真的开始想他们有可能会想要我了。

我提议我们可以一边吃午饭一边谈话,听起来很酷?很正式对不对?我当时16岁,在一个只有360多人的小高中。所以当我们说“午饭”,那意味着“食堂”,在整个学生群体面前,所以也许不那么酷。

但是那天到来的时候,终于到了午餐时间。他们的助理教练走进来,他穿着一件大的弗吉尼亚理工的上衣,戴着一顶大的学校帽子。我们握手坐下,然后,说实话吧,我当时真的自我感觉特别良好。整个学校都在窃窃私语谈论着我和我的这个会面,整个学校都装着 “我没在看(但是绝对在偷看)”。那简直就看起来是个强强对话午餐,我当时感觉好极了。

然后他开口了:“听着Stephen, 谢谢你见我。真的很荣幸,我们想要邀请你入校之后作为后备队员入队(注:不属于提前招募作为体育特长生奖学金的运动员)

原来,弗吉尼亚理工之所以想要见我,虽然不应该说是因为我父亲“拜托”的,因为他绝对不会做那种事情,但是应该算是“看他的面子”?给一个学校传奇校友儿子一个后备队员的机会?我还得自己付学费。

或者换句话说:他们对我根本不感兴趣。

我清楚的记得我在戴维森大学整个经历是多么的令人感到谦卑。

说起来很好笑,因为现在想起来很美好。真的,如果你在读这篇文章,你一定要考虑去戴维森大学。那是一个非常棒的大学和一个同样厉害的篮球项目。但是我当初在校的时候,我只记得当时学校是多么的强调我们不只是在打顶尖的大学篮球,而是,我们是学生运动员。大写的“学生”,小写的“运动员”。我们在校的待遇是:你打球不错,但是你还是得交那篇哲学论文。我们当时还和排球队共用一个训练场地。

然后我们来说说当时“酷炫的”运动装备:每年两双球鞋,两三件球衣,还有一双护踝。真的就只有这样而已。我的最喜欢的一个记忆就是,每次我们的新球鞋运到了,那感觉就像是第二个圣诞节来临。然后那副护踝,这么说吧,在赛季最开始的时候它们还是白色的,结束的时候就不是那个色了。

但是想起来确实都是爱啊。能够在戴维森打球,在那个水平的大学联赛里面赢球,从某种意义上讲塑造了我。它让我了解到想要创造一个东西所需要的过程,一个真正的创造过程,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从你那里剥夺的记忆。一个完完全全属于你的经历和感受。

说起来很有意思,我对我的大学生涯印象最深的记忆?你们可能都觉得是我们在16进8的时候击败威斯康辛大学,或者在8进4的时候对阵堪萨斯大学那场比赛。但是真的不是。

其实正是这两场比赛中间的一个时刻。

对阵堪萨斯大学前的那个晚上,当我吃完晚餐回来,走到走廊的拐角的时候,看到了一幕及其奇怪的景象:半个队的队员都坐在地上,还穿着训练服,拿着2007年代的厚重的电脑。这帮人当时刚刚竭尽全力打败了乔治城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

我问他们:嗯你们在干嘛?

然后他们齐声说到:期中考试。

我真的没开玩笑,这绝对是真实故事。这是发生在美国大学联赛四强决赛前,一个对我们来说这辈子最重要的比赛前12小时发生的故事,这帮兄弟坐在走廊的地上写着期中考试的论文。在Word文档里面“挥汗如雨”。说真的,我从心底里热爱戴维森。

我记得Doug Gottlieb, 他当时是个很有名的篮球评论员,他说我那年有六个得分后卫比我更有上升空间。“体育中心”节目当时播放了一个他发表的推特... 我猜有人在那几年后当金州勇士开始得到一些成功的时候,又翻出了那个推特。所以那个截图现在还时不时被大家传播。

球星看台的各位,如果你们也“不小心”截图了那个推特然后发表在这,我可能不会生气的。

当然啦我是在说笑,我现在可以笑着谈论这些。但是当时?说真的... 很难表述当时这些评论让我多么的心烦意乱。所有这些人们发表的分析,所有的球探的报告之类的,当时所有的一切都聚焦在我“不能”做的事情。“体型太小”,“不能成为关键球员”,“能力非常有限”,我到今天还能够列举很多这些话。但是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虽然现如今我已经向人们展现了他们看法是错误的,现如今,还是有很多独特的球员进入NBA,展现他们特殊的才华,那些所谓的专家们还是继续着和之前一样的球探方式:聚焦这些球员的短处。

而不是试着找到他们的能力的独到之处,以及他们的上升空间。

从很久之前,我就有一个想法。

那就是组织一个“被低估球员巡回训练营”(暂译为“不容小觑球员训练营”),是这样的:我们有各种的篮球训练营对吧?这些全世界,全国的篮球训练营,都非常的棒,很有特殊意义,因为很多NBA球员正是从这些训练营里面走出来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继续这些。但是对于这些训练营,我一直都在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你仔细想想,这些训练营,从来都是只有很小一群顶尖球员在来回参加。全都是这些4星或者5星评级的新生,他们已经是所有的球探都熟知的一群球员,但是还只是这些人在全国参加一个又一个的训练营。

我绝对没有小看这些蓝筹股的孩子们的意思,但是其他孩子们呢?那些因为某一方面不够强,而被标为2星3星级别的球员呢?我并不是说这些孩子们需要被邀请到所有的顶尖训练营(说实话,没人能)。但是如果我们现在的系统让这些孩子无法参加任何一个训练营,那我觉得就很有问题了。我认为这些热爱篮球的孩子们,是因为别人的看法和评价而阻止了他们去追求这份热爱篮球的机会。现如今的情形是,这些孩子在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之前,就已经被限制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所以我的想法是这个“不容小觑球员训练营”,一个由Rakuten(日本乐天)赞助的训练营,让所有那些没有学校签约的,评分得分一般的高二,高三球员们参加。一个让那些没有被看作是顶尖球员,但是喜爱篮球并且想要提高球技的高中生们参加的训练营。提供一个能够让那些球探能看到这些球员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这些孩子身上那些所谓的弱点,也许能够成为他们的秘密武器。

更重要的是?

这是为那些不愿意让别人来撰写自己故事的球员准备的训练营。

我还逐渐注意到了一些事情。

那就是当你获得了一些成功之后,人们就觉得“被低估”这种感觉就会离你远去,当你达到了某种终极目标的时候,这种感觉就是永远离你而去了。

但是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说,这种感觉在你脑海中,永远不会消失。

说实话,在我脑海中,这种感觉甚至根本没有减少过,比如在这些时刻中:

2010年,在我想要让那5支不选我的球队后悔他们决定的时候,

2011年,在我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远远高于作为交易筹码价值的时候,

2012年,在我努力从脚踝的伤痛和输球中恢复的时候,

2013年,在我想要证明自己值得那个人们觉得我并不值得的新合同的时候,

2014年,在我想要证明,“库里的打法不适合季后赛”的想法是错误的时候,

2015年,在我想要证明,“库里的打法不适合决赛”的想法也是错误的时候,

2016年,在我们想要打破公牛队的72胜记录的时候,

2017年,在我想要搞清楚勇士是如何在前一年3-1的时候被逆转的时候,

2018年,在我试着对抗一系列伤病,还有那只强得不能再强的火箭队,以及其他所有挑战我们的东西的时候,

甚至是2019年,对,甚至是今年,当人们试图埋葬我们现在这种历史级别的势头时,我拼命想要跳出这座“坟墓”。

在这种种时刻中,我从未失去过那“被低估”的感觉。

我心中的这根刺永远不会消失。

总之,这只会慢慢地变成我身体的一部分。

在过去的17年中,关于我自己,我领悟到的其中一个最大的经验是:被低估的感觉或许只是世界强加给你的感受,但如果你知道如何去抵御它呢?

这就变成你强加给世界感受。

我越深入思考,我就越发意识到这就是——这是最重要的——今时今日我们发声的理由。这也是我建立“被低估之旅”的理由。因为我已经拥有一个训练营了……而且这非常棒。但你猜猜,谁不会得到邀请?

我。

而且,我还要告诉你——我已经在这个家伙身上发现了特别的东西。

可别忽略他。

这小子是个杀手。

感谢您的阅读

英文原版,请点击 这里 。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