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的篮球比赛-50年代的篮球比赛叫什么

篮球运动的起源

50年代的篮球比赛-50年代的篮球比赛叫什么

篮球运动是1891年由美国人詹姆斯·奈史密斯发明的。

当时,他在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任教。由于当地盛产桃子,这里的儿童又非常喜欢做用球投入桃子筐的游戏。这使他从中得到启发,并博采足球、曲棍球等其他球类项目的特点,创编了篮球游戏。

随着场地设施的不断改进,篮筐取消了筐底,并改用铁圈代替桃篮,用木板制成篮板代替铁丝挡网,场地增设了中线、中圈和罚球线,比赛改由中场跳球开始。与此同时,场上比赛队员也通常改为每队5人,开始有后卫、守卫、中锋、前锋、留守等位置之分。

此外,奈史密斯制订了一个不太完善的竞赛规则,共13个条款,其中规定不允许带球跑、抱人、推人、绊人、打人等。这大大提高了篮球游戏的趣味性,并且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参加这一游戏,从而使篮球运动很快普及到了全美国。

这就是篮球的起源。

扩展资料

篮球运动的特点:

1、对抗性:篮球运动持续时间可长可短,但需要参与者快速奔跑、突然与连续起跳、敏捷反应与力量抗衡。

2、集体性:篮球运动不仅要求运动员具有技战术能力,以及在比赛中表现出的智慧、胆略、意志、活力与创造力,运动员也必须具备勇敢顽强的斗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3、观赏性:篮球比赛中,可以欣赏到娴熟的运球、巧妙的传球、准确的投篮、机智的抢断、精彩的扣篮和出奇的封盖,再加上攻守交错、对抗变换,从而使比赛双方斗智斗勇,球场形势变化富有戏剧性,能使参与者和观看者得到心理的满足和愉悦。

4、趣味性:篮球运动简单易行,趣味性很强,可以因人、因地、因时、因需而异。通过变换各种活动方式,篮球运动更加方便与吸引人们的参与,以达到活跃身心、健身强体的目的,进而提高社会的文明氛围,充实人们业余文化娱乐生活。

5、健身性:人们通过参与篮球运动,既可以强身健体,也可以使个性、自信心、审美情趣、意志力、进取心、自我约束等能力都有很好的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团结合作、尊重对手、公平竞争的道德品质

百度百科-篮球

打篮球为什么禁止扣篮

上世纪40年代,篮球比赛是禁止扣篮的。原因大概有三个:

1、在40年代,在比赛中,扣篮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是对对方球员的一种轻蔑;

2、篮球关注度低,甚至有评论员说:“扣篮完全不需要任何技术,如果在比赛中扣篮,就好像在看一场‘畸形秀’,这样会影响到篮球的发展。”;

3、1946年NBA成立,职业球队对球员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引发了一阵对于篮球运动的批评热潮。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职业球员都对扣篮退避三舍。

扣篮受伤的风险高

扣篮(Slam Dunk),又称为灌篮、入樽,是篮球比赛的一种常见得分方式,篮球运动技术名词。扣篮时,运动员高高跃起并用力把球扣进篮筐内,即单手(或双手)自上而下迫使篮球入框。

扣篮相比上篮或投篮,需要消耗更大的力气。因为扣篮对于手部、脚踝和膝盖这些身体部位,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那么受伤的风险就更高。

篮球规则演变的详细过程

篮球规则演变的具体过程呈现出了螺旋式上升的特征,篮球规则的进步过程能够划分成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第二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第三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第四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及第五时期(20世纪90年代起至现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篮球规则改动的次数不多,而对比赛有影响的场地、设施、时间及空间等因素的改动则比较多,自上世纪 70年代起,随着篮球运动的飞速进步,对篮球规则改动的次数明显增多,对行为权利与处罚方式做了较大的修改。篮球规则演进的轨迹表明进攻和防守战术将朝着灵活性、快速性与精准性方面进步,攻防技术会沿着立体化、多层次与全面化的轨迹进步,竞赛场面会表现出速度快、攻守对抗程度激烈及争夺范围越来越大的特点。

1)规则在时间方面的修改提高了比赛速度。

由于篮球规则的限制,比赛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结束,所以队员都在努力发展速度,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次数的进攻,以速度争取时间。规则中有关时间的各种规定,都是为了保持比赛的连续性,增加比赛回合,提高比赛速度。

第一,3s规则的增加,取消和恢复。1932年增加3s规则,20世纪30年代末被取消,至40年代又恢复,2000年3s违例计算推后,即:某队在场上控制球,并且比赛计时钟正在走动时,该队员不得在对方限制区内停留超3s,3s规则是为了限制队员特别是高大队员在篮下活动,促进进攻战术发展。

第二,5s规则的增加和强化。5s规则是1932年增加的,规定在后场持球队员被严密防守5s,判为争球。1956年改为持球队员在他的前场被严密防守5s判为争球。1985年改为当一个持球队员严密防守,在5s内没有传、投、滚或运球时,应宣判违例,改争球为掷界外球。5s规则的出现和强化,是为了鼓励积极防守,从而带动进攻的快速发展。

第三,10s规则的增加、取消、恢复后演变为8s。1932年增加10s规则和球回后场的规定;1961年随着中线的取消,10s规则也被取消;1968年规则规定在下半时的最后3min和所有决胜中,进攻队必须在获球后的10s内使球进入前场;1972年改为一个队在后场获得球,必须从获得球后10s内使球进入前场。2000年5月将10s规则改为8s规则,即1名队员在后场获得控制活球时,该队员必须在8s内使球进入前场。10s则是针对当时控制球打法使篮球比赛变得毫无生气的情况下增订的。而修改为8s规则为了增加比赛速度,提高比赛的激励程度,提高比赛观赏性。

第四,30s规则的增加,后演变为24s的规则。1957年增加了30s规则,30s规则的出现是进一步限制当时/控制球0打法。在此之前尽管10s规则对控制球打法起了限制作用。但当球推至前场后,有的队在前场采取/控制球0战术。阻碍了篮球运动的发展。例如:1953年欧洲男子篮球锦标赛中,苏联对匈牙利的比赛时,苏联领先,只做传、运球,而不投篮,时间长达18min,而这种消极比赛现象在当时又是符合规则的,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使比赛节奏加快,为此1957年增加了/30s规则0。1984年又对该规则作了修改,采取30s连续计算法。2000年又修改为24s规则。但这次修改,并不单纯是使一个队的一次进攻时间缩短了6s,球出手后在空中飞行的过程所耗时间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球必须触及篮圈的规定,不仅使一次进攻时间减少,并且对投篮的准确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进攻时间的缩短,准确性要求的提高,必然带来进攻速度和节奏的加快,速度和节奏加快意味着篮球运动中进攻与防守的转换速度、比赛的节奏都要随着发生相应变化,从而使篮球运动在整体结构上发生质的变化。

2)规则在空间方面的修改,提高比赛难度。

篮球场有长、宽的明确规定,而高度却没有什么规定,这样给发展高度留下了较大的余地。因此,各国都在发展高度,表现在队员身高不断增加,弹跳力不断提高,空中伸展能力强,争取获得制空权限。高大队员的出现和增加既给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发展事业带来了消极的因素。如出现一味追求高度,而忽视了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技术战术的全面发展;使篮球比赛形成了只靠高大队员在篮下打、硬扛、挤靠的单调打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促使高大队员向灵活、快速、技术全面方向发展。防止战术呆板、简单化,规则做出了规定和变动。

第一,扩大球场面积。20世纪30年代球场的面积已确定为26m@10m,到1985年篮球场的面积扩大至28m@15m,场地面积扩大后,使高大队员在足够的空间发挥技术和施展才能。

第二,参赛人数的减少。1893年,规则规定参加游戏的人为9人3区制。1895年,规则确定了男子上场比赛人数为5人。1936年,规则正式规定男女比赛每队上场人数为5人。这样一来,场上队员人均活动面积增大,更利于运动员的发挥,使对抗更加激烈。

第三,罚球区、限制区的出现和扩大。篮球运动开始时期,比赛场上没有罚球区和限制区,到1997年增加了罚球区,1932年增订了3s规则,当时罚球区域很小(5.80m@1.80m),到了1954年又扩大为梯形区(上底3.60m下底6.0m@5.8m)限制区的不断扩大,限制了高大队员在篮下的活动,使篮球比赛出现了新的竞争场面。促使高大队员向速度、灵活性和技术全面型方向发展。

第四,增加3分投篮区。1984年规则增加了3分投篮区域。其目的是鼓励外线队员投篮,防止比赛活动过于密集篮下,以致使比赛单调、呆板、失去活力。在防守方面,3分投篮区促进了防守意识和技术的提高,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适应比赛,迫使防守者扩大防区,减少联防战术运用。从而促进了多变防守和混合防守战术的发展。在进攻方面,3分投篮区丰富了半场大范围、远距离的进攻战术配合,使进攻的范围由点到面不断扩大。增加3分投篮区,也是缓和亚洲、非洲等地区因队员高度问题而引起的矛盾,保证篮球运动不失去更多更好的人群。

第五,干扰球规则的不断严格。干扰球规则从奈史密斯制定的篮球规则中就有,它规定:球停留在球篮的边缘上和对方队员移动球篮,应投中一球(第8条)。后来又增加了假想圆柱体,篮圈水平面等规定。2000年使干扰球判罚更为明确,如果双方球队的队员同时发生干涉得分和对球干扰不得分,比赛应以跳球重新开始。其目的是从立体上对高大队员提出的限制。现行规则允许/空中灌篮0技术,则是规则提倡,鼓励精湛技术和配合,促使篮球比赛更加激动人心。

3)规则在犯规罚则方面的修改,提高了比赛强度。

为了减少比赛的中断,提高比赛的连续性,加快比赛和增强比赛的合法对抗,规则采取降低和加重犯规罚则进行修改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通过逐次降低犯规罚则来实现的。规则规定:投球中篮,得分有效,不再罚球;发生双方犯规不罚球;队员在本方前场侵入犯规,不判对方罚球;聚众犯规,不论犯规人数多少,均由被侵犯的队员罚球2次,对非投篮的队员发生侵人犯规时,不罚球;取消最后3min比赛的犯规罚则…这些规定,在当时的确对篮球运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由于罚则轻,出现了犯规次数的增加,有的队甚至把侵人犯规当作致胜的手段,用以获得球权或破坏对方的进攻,即所谓/犯规战术0。采取逐步加重对有关犯规的处罚和提出足以完全抵消某队利用犯规企图获得任何好处的相应罚则。规则先后修改规定:最后5min比赛的规定,最后3min比赛的规定;选择权提出;队员人数减少到10名追加的罚球,全队10次犯规规定,全队8次犯规规定,全队7次犯规规定;全队每节4次犯规规定,加重违反体育道德的犯规和教练员、替补队员或随队人员技术犯规的罚则等等。措施行之有效,犯规显著减少。达到了促进防守,减少犯规,提高篮球战术水平。

4)规则在攻守对抗方面的修改促进了攻守趋向平衡。

规则的修改就是遵循攻守对立统一的规律来促进攻守趋向平衡。规则修改在一个阶段可能偏重于某一方面;如在有利于进攻时,就给防守带来了问题,从而促进了防守的提高;而在有利于防守时,就给进攻带来了问题,从而促进了进攻方面的发展。

规则中增订了谁先到达某地,谁就有权通过和为了捞球即使偶然的触手也不算犯规的规定有利于防守,扩大了防守区域。使防守变得更加积极、凶猛。这样又给进攻增加了难度。为了取胜,必须加强进攻技战术训练,掌握好投篮时机,即使在对方严密防守或推、拉挤的情况下也能将球投中。于是进攻技术上出现了后仰投篮,后撤步投篮,空中换手投篮等高难度动作。规则从进攻或从防守入手反复进行修改的目的,在于利用攻守相互对抗、相互统一交替上升的矛盾,促使趋向平衡,使篮球比赛更加激烈、精彩、更加引人入胜。

浅析街头篮球和三人篮球的区别

1街头篮球和三人篮球的定义

街头篮球和篮球虽说都是篮球运动,但是两者是不同性质的篮球运动,因此两者的定义也是不相同的。

1.1街头篮球的定义。街头篮球又名“街球”,它是一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集健身、休闲、表演等为一体的一项新兴篮球运动形式。它是起源于美国贫民区黑人青少年经常从事的篮球游戏活动,由于运动场地在简陋的街头或道边的篮球场而得名。同时,街头篮球也被看作是传统篮球运动的一种延伸,是篮球运动的一部分。街头篮球既是篮球运动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hip-hop”文化的一个分支,这也就让街球成为在当今青少年中流行的一个主体文化。但是,街头篮球与传统的篮球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又使得这项运动在发展的道路上呈现出独特的特点。街头篮球的内容丰富,其中包含有街头比赛、斗牛、花式篮球表演、街球音乐等内容;形式多样,既有人数均等的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的对抗,也有人数不等的多对少或是少对多的对抗;规则简明,既然是以娱乐为目的,又因其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参与者可以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规则。

1.2三人篮球的定义。三人篮球是在半场进行的三对三的对抗运动,是在五人制篮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体育运动项目。单从三人篮球的字面理解,就可以看出,在进行比赛或是对抗时就已经将对人数进行了规定,即三对三,因此它没有街头篮球那样的随意。加之有明确的比赛规则,可以这样认为,三人篮球其实就类似于五人制篮球的传统篮球运动。

2街头篮球和三人篮球的起源

美国被看成是街球的发源地,20世纪50年代是街头篮球在美国发展的萌芽时期,这个时间距离篮球运动的发明晚了有半个世纪。到了60年代,成为了街头篮球英雄辈出的年代,期间有很多街球高手诞生。而到70年代,街头篮球在街头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不断地走向成熟,这也标志着街头篮球从传统的篮球运动中分离开来,成为街头文化的一部分。当时的街头篮球可以说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大致的意思应该就是说,只要是出现在街头路边或是在公园里的篮球比赛或是游戏都统称为街头篮球,没有特定的含义对街头篮球进行诠释,所以,那些在路边、街角的三人篮球也就在街头篮球的范围之内。

笔者认为,街头篮球的雏形应该是三人篮球。为什么这样说,在20世纪50年代,街球处于萌芽阶段,当时的街球技术水平远不比今日,可想而知,当时的街球技术可以说就是传统篮球运动中运动员常用的篮球技术,还算不得真正的街球技术,当时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半场三对三的模式,但也有五对五的正规比赛模式,不过这样的组织形式在当时并不多见。而在半场的三对三的情形下,个人技术施展的空间增大,同时参与者对篮球运动的认识发生了转变,不仅仅局限于单调的技术动作和复杂的规则之中,于是有人有意无意地将一些简单的运球技术加以融合串联来增加篮球运动的观赏性或是运用一些特殊但很精彩的突破方法,同时也可表现出自己对篮球的控制能力。久而久之,参与者在运动中更加重视流畅随意的运球,干净利落的突破,复杂花哨的过人和疯狂劲暴的扣篮,从此街球在发展的同时也就不断的演绎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也就形成了大家现在熟知的街头篮球。

与街头篮球相比,三人篮球在组织形式上看更像是正规五人篮球的缩写版。正规的组织方法、正规的竞赛规则、正规的裁判方法等。三人篮球也并没有脱离传统的篮球运动而形成独特的篮球文化,而是沿着正规篮球运动的发展轨迹在发展。在这一点上,街球就显得“脱俗”了。

3街头篮球和三人篮球的发展现状

在中国,从1993年的7月香港首次举办的三人篮球赛大获成功之后,香港就了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首届三人篮球世界锦标赛之后的32个分区赛站之一。而在我国内地,三人篮球开展最早的城市是广州,之后随着各个地区的商业活动也举办了不少的三人篮球比赛,使得刚进入我国的三人篮球运动深入人心,同时也不断地流行起来,逐渐成为了人们主要的文化娱乐的方式,尤其是在青少年中。由于三人篮球赛事的成功举办,更多的商家如耐克、阿迪达斯等运动品牌也通过三人篮球的影响来提高知名度,并且举办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参与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参赛的队伍数量也逐年增加。对街头篮球有所了解的朋友都会发现,在举办三人篮球的同时,也有不少的街头篮球的因素在里面。在赛事活动的开幕式上,往往会出现街头篮球的表演,但这并不能说明三人篮球和街头篮球的性质相同,不能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在这样的情形当中,街头篮球的作用往往只是为三人篮球赛事服务,提高三人篮球的娱乐成分并达到宣传三人篮球的作用,但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于商家所获取的商业利益。

近几年在国内成功地举办了各种关于“三人篮球”的商业化比赛,然而一些所谓的“街头篮球”的赛事,很大的程度上没有体现出街头篮球的风格和本质,而是属于三人篮球的性质,相信这一点并不能让多数的街球手满意。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当街头篮球和比赛的胜负联系紧密之后,参与者就会在制定的比赛规则上受到很大的束缚,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街球手一味的追求比分,追求比赛的胜利,也就在比赛中有意识地采用最简单和实用的技术和招式,所以,多数的街球手就很少考虑通过这种性质的比赛来充分的展现自己的控球技术和招式风格。因此在这些所谓的街头篮球赛事中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最深的只是关于比赛本身的激烈程度,而不是在于参与者娴熟的控球技术和花样表演,从而使街头篮球的观赏性大打折扣。

4街头篮球和三人篮球的特征

街头篮球和三人篮球一样,都具备篮球运动的竞争性,趣味性和健身性等一般的特征,在这里要说的是除了这些一般的特征外,两者所具备自身的独特特征。

4.1街头篮球的特征。4.1.1组织性强。组织性强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说参与街球运动的人一般会以组织的形式进行学习和交流,比如之前提到的武汉“313”街球组织,是一些志趣相投的街球手自行组织起来的一个团队。还比如世界著名的街球组织“哈林篮球队”、“AND1”等,还有中国有名的街球组织“街头篮球联盟”。第二种是说对街头篮球比赛的组织很难。之前提到的商业化的街头篮球比赛除外,一般进行的街球比赛只是在街球组织内部或是组织之间进行的比赛,并且比赛的规则一般是参与者自己约定俗成的“规则”,如果要组织一场真正具有街头篮球风格的大型比赛很难。由于街球是参与者自身意志的一种体现,所以打街球时根据人数的多少可以进行自身的调节,平衡实力,可形成多对少或是少对多的比赛形式。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形式进行,比如轮流单挑或是相互进行freestyle的练习或者演练战术和个人技术。

4.1.2个性的展示。在街球场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篮球来尽情的表现自己的个性,在这个没有循规蹈矩的条件下,需要的只是灵感和激情的释放,他们不是因为比赛而打篮球,而是更注重于球艺,把篮球玩成艺术,将音乐和篮球和谐的融为一体,使他们成为一群时尚的先锋。热情、奔放、动感、洒脱、时尚、张扬是街球的个性,因此街球对街球手来说是最好的内心感受方式。篮球可以在他们的脑袋里变的很神圣,他们也会想尽方法使得这项运动变的精彩,同时也使得自己变的让人注意。看过街球玩家打过街球的人才会真正明白街头篮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艺术,场上舞蹈般的个性动作和令人眩目的球技使街球运动变成了一种魅力和诱惑。

4.1.3内容的丰富多样。构成街球的因素有很多,音乐、服饰、装饰品、篮球鞋,甚至还有纹身等。街头篮球往往是在节奏鲜明的背景音乐伴奏下进行的,音乐的节奏感带来的是街球手的灵感和球场的气氛,更体现出街球的艺术性,有展示个人篮球技巧的freestyle表演、扣篮表演,而这些都是颇具游戏性质的。与其说街球是一项运动,不如说是一种游戏。

4.1.4比赛结果的淡化。在不受规则约束的条件下,街球手追求的不是比赛的输赢,而是比赛的趣味性和自我的体现。看过真正街球比赛的人都会发现,即便是周围的观众,也往往都是冲着比赛的精彩程度和街球手的表演,抱着一种欣赏的心来观看的。一个精彩的过人或是巧妙的传球都会得到观众和对手的喝彩,掌声和肯定。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参与者也就会把比分和输赢看的比较淡了。

4.1.5参与者的限制。街球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打的,特别是要得到同伴的肯定。没有过硬的技术在街球场上是很难形成气候的,所以街球具有排他性。同时,街球对参与者的年龄也有限制,不是任何人都适合打街球的,没有一定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是很难玩出华丽和动感的动作的。因此说街球是属于青少年的运动。

4.1.6街头篮球的风格特点。街头篮球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服饰、音乐、技术,这也是三人篮球,甚至是五人制篮球都无法比拟的。

4.1.6.1服饰。街头篮球中的服饰颇具嘻哈风格,嘻哈族的服饰,嘻哈运动用品,宽大的T恤,板裤、运动靴、棒球帽或佩戴粗粗的银质耳环,项链,手环等饰物,戴墨镜、随身听、双肩包能保证两者在自己的道路上健康的成长,同时也是推动中国的篮球事业的大发展。

NBA第一个得分王是谁

史克曼

1946年11月1日NY尼克斯对多伦多猛龙,史克曼曾经是LIU的主力,他得了尼克队的第一分,这也是整个NBA的第一分

作为纪念NBA成立50周年,NBA当局决定把开幕赛定在多伦多天空球场举行,对阵双方是纽约尼克和多伦多猛龙。多伦多就是联盟第一场比赛的举办地,时间是1946年11月1日。爱斯基摩人在枫叶花园坐阵主场对抗纽约人队,这场比赛吸引了7090名观众,不过众所周知,在当时那个年代加拿大少年很少接触这项体育。

回到那场比赛,最终比分是68比66,尼克获胜,这场比赛属于低比分篮球的那个年代,那次当篮圈就像一个展览物一般在舞蹈礼堂里出现,球员不会像现在例行公事一般的二次补扣或者大力灌篮,其实这是因为球员的跳跃能力远不如现在,同样也没有24秒进攻时间的规则,球队没有被限制进攻时间。跳投是当时那个年代最基本也是唯一的进攻手段,但是任何单脚离地射篮的球员将被视为违反教练的指挥,一旦这种球没有射中,那就可能会有麻烦了。

1946年6月6日,在纽约的船长宾馆里各种组织的老板进行了一次会面,讨论建立一个篮球联盟并且命名为美国篮球协会(NBA),但是无论怎么样,他们都不会想到NBA会发展成当今这项赛事。他们中大多都是AAA(美国竞技联盟)的成员,并且控制着美国大多数主要城市的竞技场,但他们仅限于竞技比赛的经验(就像曲棍球,马戏,牛仔表演),所以对于此事他们都保持沉没,除了麦笛逊花园广场老板奈德.爱利史。他在30年代和40年代普及了大学篮球联赛,因此他们对于篮球比赛有了一些感觉。

不过他们同样也意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和平年代马上就要到来了,这也意味了人们会花更多的钱在商品和娱乐上,他们也关注到了大学篮球联赛非常成功的在纽约麦笛逊花园广场以及费城布法罗等城市举行,并且非常有职业联盟的味道。一旦这个联盟成立,那么那些大学毕业的明星球员将继续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会越来越有名,并且走向成功。

所以在那个特殊六月的星期四,11支对抗球队被划分成两派,那也就是现在的东部和西部,东部球队由波士顿凯尔特人、费城勇士、普罗维登斯压路机、华盛顿神殿同样还有纽约和多伦多这六支球队组成,西部则有匹兹堡铁人、芝加哥雄鹿、底特律猎鹰、圣.路易斯轰炸机和克里夫兰反叛者。

每支球队都要支付1万美圆的联盟会费,这笔钱主要用在联盟运行支出以及莫莱斯的工资(他是竞技场的拥有人),同样还要支付给保德洛夫(康奈提克州的律师,过去担任过美国曲棍球联盟的主席,后来同意BAA主席)。三年后他们与NBL(大联盟)合并成为了NBA。

离11月1日开季的准备时间只剩下5个月,比赛规则以及联盟运行风格将会参照成功的大学篮球并以这个为基准。然而大学比赛被规定为40分钟并且分成上下半场。NAA的比赛则要比他长8分钟,一共有四节比赛每节12分钟,所以使晚上比赛时间上升到2小时,老板感觉到这也是购票球迷所希望看到的。同样,区域防守在大学比赛中是被允许的,但是自从这种防守会使比赛节奏降慢,所以在第一个赛季中将被禁止使用区域防守。

地理位置的不同也造就了11支球队的组成部分,普罗维登斯压路机非常依靠过去罗德岛大学的球员,尼克的球员则大多来自于纽约地区的大学,不过所有的多伦多球员几乎都是美国人,除了前锋翰克,他是加拿大国籍。

球员的收入是比较少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每个赛季可以获得5000美圆的薪水,所以,球员必须在赛季结束后再另找一份工作去弥补收入。

如果和现在的标准想比较,第一次训练营简直太简陋了,并且还主张天天都有。就拿勇士队来说吧,每天都要穿梭于费城许多地方的体育馆训练,经常遭遇的处境是必须和其他球队挤在一起训练,奇怪的就像一支BAA的球队在和主队打对抗比赛一样。

尼克的室外球场已经算是比较奢华的了。"头两个星期我们都在自己的训练场训练"球员索尼回忆道(他是尼克的队长)"伙食真是太好了,但是教练对这个却不满意,我们走了好多路而且有很好的训练环境,但是教练却不喜欢我们在这种方式下进步。"

"回想过去,我仍然一想到第一次加入尼克队和在训练营时的情形就会发抖,我想为纽约打球,因为这将是一个新的强大联盟,当我们比赛的时候没有24秒进攻规定,我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变成一个整个一个时间。

当尼克队准备好开季第一场比赛时,大学篮球仍然在纽约占主导地位,像CCNY,LIU和NYU这样的球队仍然被人们所敬畏。直到10月31日尼克率领着大学球员迁移到多伦多之后才取得了一些新闻报纸的报道,从那以后他们也得到了一些尊敬。

有一幅画面描述的景象就是寒冷秋天的夜晚,尼克球员必须停在加拿大边界的关口进行入关检查。有一个故事发生在检查过程中,尼克队的球员像奥茨、拉芬、奈特等都被记录下了体形,然后被检查人员问了一句:"你们是干什么?"

"我们是纽约尼克队" 教练代表球队说道。

检察员的反应很明显说明他从来没有听说过尼克这个名字,甚至从来就没听说过职业篮球。然后又补了一句:"我们很熟悉纽约突击队,你们是不是像他们一样?"教练只能无奈的回答:"他们是打冰球的,我们是打篮球的。"

在让他们通过之前,检查员又说了一句:"我很难想象会有人喜欢你们这种比赛,或者对这个干兴趣。"

几乎没有球员会预料到NBA会发展成29支球队和数以百万美圆的商业,包括两只在加拿大的球队(虽然爱斯基摩人在第一个赛季结束后宣告失败)。

拥有着枫叶的标志,但却只有一个加拿大球员在名单中,多伦多试着努力提升比赛。他们在报纸的第三版中加了一张乔治的照片(这是加拿大最高的球员),然后旁边写了一句话,"你能比他高吗?"任何比他高的球迷将可以免费观看开季比赛;通常的票价被定为75每分到2.5美圆不等。

"在加拿大人面前比赛是件非常有趣的事"荷兹博格回忆到"起先球迷们真的不能理解这项比赛,对他们而言,一个跳球就像冰球中的开球,不过他们开始专注并且喜欢每个动作了。"

史克曼曾经是LIU的主力,他得了尼克队的第一分,并且带领尼克6比0领先,纽约16比12领先第一节,在半场前把优势扩大到33比18,直到多伦多身高6尺5寸240磅的球员兼教练萨多斯基率领他的球队拼命追赶才得以止血,以37比29落后结束上半场。但是萨多斯基很快在三分钟内个人犯规达到5次并被罚出场,当时仍然用的规则是球员犯规满5次就将被罚下场,直到数年以后NBA才将犯规次数上升为6次。

诺斯特雷德替换下了萨多斯基并且第一次使爱斯基摩人队领先,44比43,第三节结束他们扩大优势到48比44。在最后一节还剩两分半的时候迪克和托米分别为尼克队贡献的一次射篮和一个罚球,带领尼克队最终以两分获胜。萨多斯基一共取得18分,纽约的里奥拿下了14分,俩人分别是各队最高得分。

在这第一个赛季中,以雷德为教练的华盛顿神殿获得了东部冠军,战绩是49胜11负,赢球次数分别超过费城14场和芝加哥10场。西部的领先者是勇士队,他们的教练是艾笛,同样也是球队老板,最终赢得了第一个总冠军,在7局4胜中以4比1的绝对优势战胜了芝加哥。

费城队的琼是联盟中第一个获得得分王荣誉的队员,在他的第一个赛季中平均每场比赛得分23.2,远远超过第二名的弗瑞克,他平均每场得分是16.8,不过他是联盟中命中率最高的球员,达到40.1%,不过仍然离1992-1993赛季中塞德里克的57.6%的命中率有很大的差距。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